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防時空》欄目繼續推出10集系列節目《見證強軍之路》。這組系列節目選取百萬大裁軍、組建陸軍航空兵、我軍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解放軍進駐香港和殲-15艦載戰斗機首次在遼寧艦著艦等10個重大歷史事件、開創性軍事行動,深入采訪了十多位事件親歷者、行動參與者,通過他們的深情回憶和生動講述,再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人民軍隊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光輝歷程、時代強音,一起感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偉大成就。敬請關注收聽。
本集關注
1998年3月23日,殲-10戰機首次試飛成功。這是第一款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三代先進戰機。殲-10列裝后,我軍空中裝備實現了由“捉襟見肘”到“得心應手”的轉變,積累的經驗至今依然滋養著我國最新型戰機的誕生。
本集見證:殲-10戰機一飛沖天
見證人:殲-10戰機首飛試飛員雷強
雷強:“1998年3月23日,殲-10第一次試飛的時候,人還是很緊張。航醫說,讓我上飛機之前量個血壓。我說,不量了,現在給我量血壓,你那個血壓計,我絕對給沖爆了,水銀都沖出去了。她說那行,量個脈搏吧。她一量,一分鐘150多次,平時咱們一分鐘60多次的脈搏。所以說不緊張是騙人的,因為這個飛機還從來沒有離過陸地,很有可能上去就回不來!
央視軍工記憶節目記錄首飛情景
1998年3月23日下午4時,雷強穿上特制的橘紅色飛行服,在眾人的簇擁下走向機場跑道。從塔臺到殲-10試驗機,距離200米,雷強卻感覺很漫長。登機前,雷強對殲-10戰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宋文驄說了一段話。
雷強:“我說你放心,有任何情況,只要不是飛機馬上爆炸把我炸死,我一定把飛機開到跑道上,讓你們知道咱們十幾年錯在哪兒。我這話一說,大家就全部流淚。我想完了,看來真回不來了,咱們飛了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誰上飛機就有點那種生離死別的感覺。但是你也得飛啊,黨和人民交給你了,這個事就壓在你身上了,成功了當然最好,不成功那咱們也得知道錯在哪兒!
國外新型飛機研制,新品采用率通常不會超過30%。殲-10作為我國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戰機,使用的高新技術超過了60%。新品采用率越高,技術跨度越大,風險就越大。
滑行、加速、起飛……激動人心的20分鐘過后,雷強駕駛著殲-10戰機穩穩地降落在跑道上,首飛取得圓滿成功。一盤錄像帶《首飛紀實》記錄了當時的感人場面。
雷強:“起飛很順利,非常順利!后來我也是看他們做的紀錄片叫《首飛紀實》,首飛成功后,下面人群里扔帽子的,扔本子的,站在凳子上喊的跳的,因為之前沒有看過這飛機離開陸地,這是第一次。我覺得這個飛機挺好,在空中操作什么都挺好,一系列的試飛動作都做完,然后回來落地。我都沒有想到,落地非常漂亮!
駕駛殲-10戰機一飛沖天時,雷強并不知道,當時站在地面的殲-10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比他還緊張!耙惶拜,很多人都鼓掌,我沒鼓掌,我專盯著這架飛機。它飛呀飛呀飛呀,等到一落地的時候,我想,成啦!這下可以交上好答卷!彼挝尿嫽貞浀。
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
殲-10戰機從1986年立項研制到1998年首飛成功,跨越了12年。這次試飛成功,意味著我國有能力自主設計研制第三代戰機,我國航空工業和我軍空中裝備建設從此跨入新階段。雷強回憶,為了紀念殲-10首飛成功,滿頭銀發的總設計師宋文驄當場宣布,把自己的生日改到3月23日。
雷強:“下飛機后,我第一個跟宋總擁抱的,眼淚已經忍不住了。十幾年,大家這么努力才完成首飛。從仿制、改造,到自己研制,難度是相當大的,但是我們做到了。飛完慶功宴,宋總就宣布:我的生日就是今天。原來宋總的生日是3月25日,他改成3月23日!
殲10成功首飛后,總師宋文驄(右)和試飛員雷強等人淚流滿面
完成首飛任務后,雷強回家看望父母。從機場到家,騎自行車只要40分鐘,但因為殲-10研制要爭分奪秒,雷強已經3年沒有回家。這次要回去報個平安,和父母分享首飛成功的喜悅。
雷強:等到我首飛完了以后,把那個叫《首飛紀實》的錄像帶拿回家播放。我記得很清楚,看了一遍后,老爺子就說你們都睡吧,我坐這兒再看一會兒。到半夜,我一看怎么還有燈光,我就出去看——我父親坐在那個小板凳上還在看,流著眼淚。因為我父親就是咱們新中國第一批飛行員,抗美援朝也去過,他說:不容易!不容易!你小子給我們飛行員的后代爭光了。我說咱們趕的年代好,趕到這時候了。
殲-10首飛成功有關研制、試飛人員合影
擁有一款完全自主研制的國產先進戰機,是雷強的父親和幾代空軍飛行員的愿望,也是當時我國國土防空的現實需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不久,1979年1月18日,鄧小平在聽取有關部門匯報時指出,今后作戰,首先要有強大的空軍,要取得制空權,否則什么仗都打不下來。
那一年,22歲的雷強剛從航校畢業來到部隊,成為一名年輕的空軍飛行員。
雷強:我當年是所謂的作戰小分隊,只要有敵情肯定我們哥兒幾個上。我當時很年輕,20多歲,訓練的時候,我會跟長機說,你回頭看看,是不是我后面有什么在攻擊我,不放心。因為咱們原來的飛機,殲-6、殲-7是沒有雷達的,靠飛行員眼睛去掃,眼睛一眨你都看不見了,現在我回想起飛個攔截課目那真費勁。
殲-10研制對于當時航空工業薄弱的中國而言,難度太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機動性、超視距空戰、電子對抗為標志的第三代戰機已經在國外陸續亮相。1978年,美國F-16戰機服役。1985年,蘇聯蘇-27戰機服役。加快提升武器裝備水平,成為當時我國空軍建設的緊迫任務。1986年,鄧小平作出批示,被稱為“十號工程”的中國第三代戰機研制計劃正式立項,這就是后來的殲-10。
雷強清楚地記得,那時候,由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戰機還沒有定型生產。
雷強:“咱們原來是靠蘇聯,都是仿制或者模仿蘇式戰機。包括咱們原來的殲-5、殲-6、殲-7,直接對應他們的都是米格-17,或者米格-19,或者米格-21,F在要自己搞一種飛機,對中國當時來說確實是太難了!
為培養三代機試飛員,空軍從全軍范圍內挑選了24名飛行員,開始專門培訓,雷強入選。但第一次看到三代機數字化、信息化的座艙時,這些精挑細選來的飛行員們一下子全蒙了。
雷強:“我不知道看什么。比如原來都是一個表一個表,表有高度、有速度、轉速,像手表似的有一個針,F在不行了,現在上面是塊屏幕,相當于小電視放在里面,所有的信息,高度、速度、航向全在上面,它就是用一個數字告訴你。好多飛行員都沒有見過,看不過來!
參與培訓的外國飛行教官說,中國人也許能設計制造出先進的三代戰機,但是中國沒有飛行員能駕駛三代戰機。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年輕氣盛的雷強。
雷強:“說句實話,這很受刺激,1985年、1986年我們才30歲,那得爭一口氣!
雷強和戰友們,從最基礎的適應性訓練做起,一步步適應三代機全新的數字化操縱界面。
雷強:“比如說打導彈,給你出一個方框,如果這個三角指示在上面,證明你可以發射,指示在右邊,說明距離遠了,指示在左邊,可能距離近了,你不能發射,它會顯示出來讓你判斷能不能發射,出來以后0.3秒,讓你看,馬上yes還是no。那你得連續一百次不能錯,它是隨機的,各種情況。那時候咱們都沒有見過電腦,中國飛行員都不容易做過去!
殲-10的設計
24位不服輸的飛行員,爭分奪秒,輪流上機練習。最終,雷強第一個通過了全面測試。
1992年,殲-10全尺寸樣機成型后,雷強獲得了參與設計研制殲-10的機會。試飛員參與新飛機設計,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雷強:“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比如發動機裝上去了,大家很高興,鼓掌獻花。第一次開車,有東西進來把發動機葉片都給打壞了。換發動機咱們再來,又打了。大家想不通了。后來才發現,因為發動機的推力大,在地面吸力太大,看不著的東西都吸進去了。就是大太陽天你在那兒開車,它都可以把地底下的水抽出來,你都能看到一條白帶抽到里面去,像這樣的就完全是一點點摸索出來了!
正在組裝的殲-10
作為試飛小組成員,雷強對殲-10設計提出過上百項建議,包括顯示器如何排列、按鍵如何設置等等。為了說明油門桿上的按鈕怎樣布置更符合飛行員的操縱習慣,他甚至用橡皮泥捏出了油門桿的樣子。
雷強:“原來殲-10的起落架在機翼上,就是在翅膀上,兩腿這么直接伸起來,現在咱們長在機身上。把機翼全騰出來,干什么?掛彈,是為了作戰。類似這樣的事,對中國人來講,在當年完全是第一次!
殲-10戰機首飛試飛員雷強(左)接受央廣記者穆亮龍(右)的采訪
每一種新型戰機的問世,都要經過試飛員幾十個極限試飛科目、上千架次的試驗飛行,才能拿到翱翔藍天的“通行證”。2003年底,殲-10戰機正式定型。雷強自豪地說,5年試飛中,殲-10沒有摔過一架。
雷強:“誰都沒有做到,全世界電傳飛機只有殲-10在整個試飛階段沒摔過飛機,那就說明什么?通過計算機控制飛機,我們的技術應該說還是相當可以。我覺得在世界的航空史上都應該寫下重重的一筆,全是靠反復試驗,一點點數據推算。完全靠中國人的這種勤奮,加班加點!
2009年,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正式開始采用殲-10為表演機型。
2004年,殲-10戰機正式列裝,交付部隊。時任空軍司令員喬清晨評價說,殲-10列裝“使我軍裝備實現了由‘捉襟見肘’到‘得心應手’的轉變!睔-10飛行員雙手不離操縱桿,就可以完成目標捕獲、導彈加載、目標攻擊的完整攻擊鏈,在高機動環境下牢牢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
曾飛出殲-10戰機6項國內紀錄的試飛員李中華,還清晰記得殲-10戰機列裝時的場景。
李中華:我記得當時部隊來接裝了,我們殲-10戰機的總設計師宋文驄老師,他非常感慨地講了一番話。他說從設計到交付部隊用了18年時間,就像養一個孩子,從小開始養了18年,今天參軍了。盡管他還比較青澀,可能臉上還有青春痘,但是他是生機勃勃的,是充滿了希望的。
今年是殲-10首飛20周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航空工業再上新臺階,殲-10戰機已經研發出系列機型,成為我軍空中力量的主戰裝備之一。
2018年11月6日,在珠海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在萬眾矚目下,在世人的驚嘆聲中,裝配國產大推力矢量發動機的殲-10B戰機首次公開亮相,并多次完成眼鏡蛇機動,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架能夠完成眼鏡蛇機動的鴨式布局單發戰機。殲-10B戰機一飛沖天的那一刻,今年61歲的雷強就在現場。
雷強:現場看得很激動,完成得非常好,我覺得真的給力。這過去20年,殲-10也在不斷地改進,殲-10B是把雷達、干擾、航空電子做了升級。這次在珠海,大家看的是加了矢量推力的發動機,原來咱們尾噴口是不能動的,現在尾噴口是可動的,作戰效能就提高很多。而且這個項目是殲-10總設計師宋院士原來就一直想辦的事,但是那個時候咱們發動機跟不上。對中國人來講確實是挺難的一個事,但是我們現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