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吉堂(左前)與兒子龍先虎(后)在教孫子龍建平鏨刻技藝。
新華社記者 萬志云攝
龍建平在制作銀條。
新華社記者 萬志云攝
龍吉堂在鏨刻銀飾。
新華社記者 萬志云攝
80歲的龍吉堂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禾庫鎮德榜村人,從小學習銀飾鍛制。他的兒子和孫子繼承家族技藝,祖孫三代人堅守鍛制匠心,傳承苗鄉銀飾文化。 苗族銀飾制作工藝十分復雜,一件銀飾需要經過熔銀、鍛打、鑲嵌、掐花等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苗族傳統文化中,銀飾是女子出嫁的“標配”!芭⒆映黾薜你y飾一套有很多種,頭、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來,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個星期的時間!饼埣谜f。 近年來,機器加工的工業銀飾大量涌入苗族地區,傳統的銀飾制作面臨轉型挑戰,眾多匠人放棄手藝遠走他鄉。龍吉堂堅持傳統工藝,以純銀為原材料,使用本民族傳統紋樣,沿用手工制作,并收徒授藝。
在這個銀匠世家的影響下,德榜村銀飾鍛制形成了“傳承館+基地+個體手工坊”的產、供、銷一體化格局。目前,當地有銀飾作坊十余個,從事銀飾鍛制的有近200人,成為遠近聞名的“銀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