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被中國人遺忘的人;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傳說性但無考證的研究;她是天生的學霸,24歲前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
她是同性中的奇葩,身在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雖說是盛世,才女之風也在世家大族興起,但“女子無才便是德”仍是主流。就算是女子學習,也有諸多限制,更多的是為相夫教子服務的。但她卻是時代潮流的奇葩,偏要逆流而上。
她叫王貞儀。
王貞儀家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非常聰明。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等官職。王者輔熱愛讀書,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王貞儀的父親王錫琛因科舉不中轉而學習醫學。她的祖父教她天文學,祖母董氏教她詩詞,父親教她醫學,地理和數學。
王者輔因涉及官場風波而遷往吉林,1782年祖父王者輔病逝,全家前去吉林奔喪。王貞儀在吉林待了5年,從她祖父的藏書中獲得了廣泛的知識,從當地的一位蒙古將軍夫人那里學習了騎射和武術。
16歲時,王貞儀和父親一起游歷,到了陜西,湖北和廣東等地,最后回到北京,這段經歷開闊了她的視野。18歲時,她通過詩詞與江寧的女學者交朋友,并開始專注于天文學和數學的學習,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學。她將自己的婚事一再推遲。25歲時,她與安徽宣城的詹枚結婚;楹笏蛟娫~和數學天文學知識而聞名,也教過一些男學生。王貞儀29歲時病逝,沒有孩子。
雖然王貞儀只活到29歲,但她在學術界非常有成就。她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面表現出色。她的一個貢獻是能夠在她的文章《歲差日至辨疑》中描述她對天體現象的看法。她能夠解釋并簡單地證明晝夜平分點如何移動,然后如何計算它們的運動。她還撰寫了許多其他文章,如《經星辯》以及《月食解》。她評論了星星的數量;太陽,月亮和行星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的旋轉方向;以及描述月食和日食之間的關系。她不僅研究了其他天文學家的研究,而且還能夠進行自己獨創的研究。
她設計研究月食的一個實驗:在花園涼亭里放一個圓桌,當作地球;在天花板橫梁上掛著一盞水晶燈,代表太陽;然后在桌子的一側,有一個圓形鏡子作為月亮。根據天文學原理,她將這三個物體移動,就好像它們是太陽,地球和月亮一樣。她的發現和觀察非常準確,并記錄在她的文章《月食解》中。
在數學領域,王貞儀掌握了三角學并且知道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她寫了一篇名為《勾股三角解》的文章,文章里正確地描述了一個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短邊、長邊和三角形斜邊之間的關系。
她欽佩數學家梅文鼎。王貞儀用簡單的語言改寫了梅文鼎的作品。她甚至能夠簡化乘法和除法,使初學者更容易學習數學。[1]她非常專注于數學研究,并在24歲時寫了一本名為《歷算簡存》的書。她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曾說:“有時我不得不放下筆,嘆口氣。但我喜歡這個主題,我不會放棄!
她的旅行經歷以及她的學術研究為她的詩詞提供了大量的靈感和素材。她通過文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留下了十三卷詞,散文,以及為其他作品而寫的序言和后記。著名學者袁枚評價王貞儀的詩詞“俱有奇杰之氣,不類女流”。她的詩詞以缺乏華麗的語言而聞名。她的詩詞包括她對旅行中的經典,歷史和經歷的理解,以及風景和她認識的平民的生活。她的詩中描繪了平民的艱苦生活,特別是那些勞苦婦女的生活。此外,她還描繪了腐敗和富人與窮人生活的極端對比。
王貞儀在29歲時去世。 當她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她把她的作品和手稿送給了她最好的朋友蒯夫人。蒯夫人最終將手稿傳給了她的侄子錢一吉,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把王的作品整理成冊。他稱王貞儀為“班昭之后的頭號女學者”。
王貞儀信奉男女平等和機會均等。
她對自己的婚姻非常滿意,她認為“講學問,講科學時沒有女人”,“女人只應該做烹飪和縫紉,不應該為發表文章、研究歷史、寫詩或寫書法而煩惱”的社會封建價值觀是不恰當的,她認為男人和女人“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學習理由!
200年之后她在科學領域上的卓越貢獻,雖深受西方學術界和社會的推崇,但在國內卻鮮為人知。不只是教科書中查無此人,就連收錄古今中外無數名家的輸入法中,也無此人。